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留澳學醫 逐夢前行

孫 濤
2025年03月20日08: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澳大利亞悉尼城市風光。
  新華社發

  從小喜歡醫學

  年幼時,鄧遙就對醫學非常感興趣。她捧著一本名叫《白細胞大戰細菌》的人體學啟蒙圖書看入了迷。到了中學,在眾多學業課程中,生物最令她情有獨鐘。直到現在,鄧遙還記得,有一節有關心臟血液循環的課,書本上復雜的人體系統讓她覺得特別奇妙。

  高考后,鄧遙選擇了護理學專業,在本科期間她接觸和學習了許多醫學類基礎知識,比如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等。一次和專業相關的實習讓她明確了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

  “在醫院實習的時候,我發現護士的工作更多涉及打針、發藥和病情巡視,相對而言,工作職能有局限。”鄧遙說,“護士不能獨立做決定,需要通知醫生來診療。我渴望成為一名醫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患者好轉、痊愈。”

  后來,鄧遙參加了學校與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聯合組織的暑期交換項目,這次短暫的海外學習經歷,讓她確定了未來出國學醫的打算。

  她將出國的目的地鎖定在了南半球的澳大利亞。英美國家知名高校的醫學院對國際生開放的名額較少,申請要求更為嚴苛。鄧遙是跨專業申請,相比之下澳大利亞高校的入學標准相對寬鬆。鄧遙說,澳大利亞高校看重MCAT(醫學院入學考試)的成績。

  在澳大利亞眾多院校中,鄧遙最喜歡悉尼大學。除了醫學研究,悉尼大學注重臨床和實踐。不過,在咨詢了學長學姐后,鄧遙發現想申請到臨床醫學難度很大,她使出了渾身解數。“我當時的備考力度和高考前不相上下,幾乎是每天早上起來就學習,一直到晚上睡覺。”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取得了MCAT排名前5%的優異成績,進入了悉尼大學。

  適應留學環境

  剛開學時,鄧遙發現語言是一個難題。在課堂上,老師教授的內容,鄧遙不能完全理解,回家需要反復觀看錄播視頻。醫學生的課程量很大,不僅有面授課,還有動輒六七個小時的線上視頻課。

  日常的交流溝通也並不輕鬆,臨床醫學很依賴口語。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個月起,學校就安排他們去醫院實習。到病房練習問診、檢查,這對鄧遙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在實操經歷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問診一位有濃重希臘口音的患者,鄧遙只能聽懂患者一半的表達,溝通有難度。鄧遙說面對這種情況別無他法,只能用更多的時間去積累和練習。

  作為一名留學新生,鄧遙不僅要適應語言,還需跟上快速的教學節奏。幸運的是,悉尼大學有完善的國際學生支持系統,輔導老師在了解了鄧遙的困境后,建議她組建自己的學習小組,通過互講內容,彼此提升。

  鄧遙聽取了建議,和班上的4名同學創建了學習小組,一同約定每周六抽出固定時間討論這一周專業課的重點。鄧遙說:“我覺得這不僅是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一個和朋友交流放鬆的機會。”她的英語能力飛速提升。

  刻苦學習之余,鄧遙也利用碎片時間享受留學生活,比如和同學、朋友游泳,參加舞蹈課,或者出門爬山,欣賞澳大利亞美麗的自然風景。她說適當停下腳步歇歇也很重要。

  談到未來的發展規劃,鄧遙說她會扎扎實實地走下去,“從具體的實踐中找到最適合我的垂直專業領域,最終我會成為一名專業的醫生。”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