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科技特派員: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報記者 劉曉宇
2025年03月20日08: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3月,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千畝生態茶園生機盎然,蟄伏蓄勢了一冬的小鮮葉吐露出新綠,層層疊疊鑲嵌在綠水青山間。

  “再過1個月左右,茶園裡就要套種大豆了,這些大豆將轉化為優質的綠肥,為茶樹提供養分。”望著滿園新綠,茶農楊文春感慨道,茶葉長勢喜人,不僅得益於自然生態環境,更離不開科技特派員(“科特派”)的科學指導。

  2015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員廖紅教授和團隊在武夷山茶葉種植區實地調查分析研究,為高效生態茶園建設開“藥方”:通過套種大豆、油菜,減少化肥使用、增加土壤肥力,同時有效防治病虫害,帶動茶農增收。

  “我們的茶園產茶量從畝產六七百斤上升到八九百斤。”向科技特派員取經之后,楊文春也成了一名“鄉土科特派”。他牽頭成立星村茶業專業合作社,推廣燕子窠生態茶園種植模式,目前合作社茶園規模已達4000多畝,年產生態茶15萬多公斤、利潤700多萬元,社員收入平均增加20%。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1999年2月,武夷山市首批22名“科特派”開啟了科技下鄉之路,歷經20多年探索實踐,武夷山市已先后選認2000余人次“科特派”,開展科技服務工作。“科特派”讓科技像種子般在廣袤田野生根發芽,架通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橋梁。

  團隊服務向全產業鏈拓展

  “鏡頭拉近一點,這裡可以拍一個場景特寫,鏡頭往前推,這個畫面可以用對稱構圖來突出主題。”在武夷山市在園野蘭業電商實訓基地裡,“科特派”賴小金正在指導農戶拍攝短視頻。

  2023年,武夷山市通過科技招商引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趙志軍博士團隊,對當地的嵐谷熏鵝傳統工藝進行營養與風味數字化研究,通過提高常溫常保狀態下保鮮的技術,延長武夷熏鵝的保鮮時間,做出更適合大眾口味的熏鵝。

  2024年8月,同濟大學博士楊貴慶教授鄉村振興科特派專家工作站落地星村鎮,團隊項目也在星村鎮桐木村生根,立足當地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工作站在地指導桐木村進行鄉村規劃建設,激發鄉村文化新活力。

  一片葉、一隻鵝、一尾魚、一根竹、一枝花……科技賦能下的特色產業遍地開花,“科特派”隊伍不僅送來了智慧農業的“金鑰匙”,更培育出懂技術、善經營的“田秀才”。從選育良種到精深加工,從冷鏈物流到品牌打造,科技鏈條貫穿全產業鏈,讓綠水青山真正化作金山銀山。

  在鞏固傳統“科特派”隊伍的基礎上,武夷山市持續統籌發揮高端人才、現有研發力量、優秀本土人才、當地農戶作用,形成由單槍匹馬向團隊式服務轉變,由服務單個企業向服務整個產業鏈拓展,由服務一產向服務二產、三產延伸的模式。

  催生鄉村更多精彩蝶變

  通過科技特派員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推鄉村全面振興,面對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要求,如何更好地引才、用才,武夷山市不斷進行新探索。

  “我當‘科特派’20多年,一輩子隻干一件事,就是專心研究‘這片葉子’。”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農藝師徐茂興回憶起成為“科特派”的情景時,很是感慨。

  “科特派”下鄉后,先前的待遇、工資、職務等都不變,還能優先晉級提拔,技術人員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地做好一件事情。在徐茂興看來,這為科技人才下鄉解除了后顧之憂。

  “科特派”與農民或企業建立利益共同體,這也是武夷山市引才留才的一個舉措。

  2020年,武夷山大美五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與武夷山職業學院教師虞淑貞簽訂了科技特派員利益共同體技術服務協議書,虞淑貞作為科技特派員以技術入股合作社。

  大美五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金鈴算了筆賬:公司當年純收入7.75萬元﹔按照協議,虞淑貞可拿到純利潤的3%,即2325元分紅。“說實話,虞老師給我們的幫助,價值遠遠高於這2000多元。”陳金鈴說。

  近年來,武夷山市持續深化“科特派”制度,建立各類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9個、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189個﹔成立科技特派員服務中心,形成完善的“科特派”管理體系,每年列支500萬元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項目資金和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用於支持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採取機關“派”、高校“引”、基層“培”等方式,把“科特派”選派建立在鄉村全面振興產業鏈上,選准真正具備專業職稱、具有專業技術的人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新時期“科特派”隊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和團隊投身到武夷山市“科特派”工作中,支持各個產業發展。“面向未來,武夷山市將持續做好‘總結、完善、鞏固、堅持’四篇文章,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深化拓展,期待更多‘科特派’到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為鄉村全面振興插上科技‘翅膀’,催生更多精彩蝶變。”武夷山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李茜參與採寫)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