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霍懋征:以愛育愛 以慧啟慧

2025年04月06日09: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民需要這樣的教育家 】霍懋征:以愛育愛 以慧啟慧

  霍懋征和孩子們在一起。資料圖片

   【人民需要這樣的教育家 】

   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校園裡,矗立著一尊雕像。清癯的面龐、慈愛的目光,周身仿佛散發出愛的光芒。來來往往的師生總會向她投來崇敬的目光,新入校的學生會聚集在她身前,聆聽那關於教育和愛的故事……

   她,便是全國首批特級教師之一、“愛的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國寶級教師”的霍懋征。

   從數學教師、語文教師到班主任、副校長,直至2010年以88歲高齡辭世,她把人生最好的時光都獻給了校園,獻給了心心念念的孩子們。

   在她去世后10天,教育部下發《關於教育系統向霍懋征同志學習的通知》,其中這樣寫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霍懋征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她教育的動力和源泉,是她追求的目標和境界,也是她一生的座右銘……”

   一個“愛”字,貫穿她的一生,也是她執著於教育的原動力。

   1943年,從北京師范大學數理系畢業的霍懋征,收到留校任教的邀請。而她卻婉拒了,做出自己早已想好的選擇:“當小學老師!”

   在“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的年代,一個大學畢業生去當小學教師,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可誰也勸不動霍懋征。

   “我愛孩子。我的母親是一位中學教員,我從小就被她和學生之間那種情誼所感染。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是打基礎的,是啟蒙教育,我願意去做打基礎的工作。當小學老師最光榮!”她的心聲,熾烈而真摯。

   就這樣,她來到北京實驗二小(當時為北師大第二附屬小學)任教。這一教,就是60年。

   在霍懋征眼裡,從來沒有好孩子壞孩子、先進生后進生之分,隻有內向外向之別。她始終認為,自己的學生“人人都是材,人人都成才”,也常常把更多的愛傾注在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

   有個叫何永山的學生,因父母疏於管教,無心向學、頑皮好動,留了兩次級,哪個老師都不願要他。一次,他又闖了禍,校長一氣之下,想把他送去工讀學校。

   霍懋征得知后,立即跑去找校長:“孩子交給我吧!”

   “你帶的是優秀班集體,他去了影響全班榮譽,那可不行!”校長連連搖頭。

   “我能把他教好。”在霍懋征堅持下,校長同意了。

   為了保護何永山幼小的心靈,她與全班同學“約法三章”:不輕視他,不提他過去的事,不揭他的短﹔為了激發他的積極性,她“委任”他為清掃小組組長,帶著同學們打掃校園衛生,還時常表揚他“工作認真,效果好”﹔得知他沒錢在學校吃食堂,她就自掏腰包給他在食堂包了飯,還讓他當“飯長”,負責給大家領飯、分飯……漸漸地,何永山找回了自信,成績穩穩往上走,也有了很多好朋友。

   多年后,已經是一位資深技術員的他,專程找到霍懋征,喊出了一直壓在心裡的那句話:“娘啊,我的親娘……”

   用愛心溫暖每一位學生,霍懋征做到了。

   60年裡,她從未體罰過一個學生,沒向一個家長告過狀,“沒丟下過一位學生”,她激勵每一個學生上進,賞識每一個學生不同方面的才華,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期待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她一次次這樣說:“當孩子們成長起來,都能為國家作貢獻時,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因為愛,她殫精竭慮,讓課堂活潑有趣。

   兒童喜歡聽故事、學兒歌,她就用“破謎語”的方式教孩子啟智識字。

   比如,教孩子們學習“聰明”一詞,她先出了一個謎語讓大家猜——

   “每人身上有四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紅門樓,白門檻,裡邊坐著個嘻嘻孩兒﹔小白孩,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他要一出來可不得了。”

   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討論著,小手一次次舉起來,終於猜中了答案:分別是眼睛、耳朵、嘴巴、腦子。

   她笑著夸贊,寫下板書:一個耳朵豎起來,兩隻眼睛瞪起來,一個小嘴張起來,再加一顆心,組合起來就是“聰”字。“同學們呀,這‘四件寶’隻用一次可不行,得日日用、月月用,日月為‘明’,人就‘聰明’啦。”循循善誘的話語,深深烙印進孩子們心裡。在霍懋征眼裡,課堂教學只是一方面,更廣闊的天地在教室之外。每年春天,她都會帶著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去尋找春天:什麼樹先發芽?什麼樹先開花?什麼虫子先出窩?……仔細觀察后,孩子們寫下自然日記,制作標本、搭建自然角、討論植物種類、研究小動物生長變化,在快樂體驗中變成了一個個“小生物學家”“小博士”。

   爬攀登架、坐蹺蹺板、滑滑梯,自己動手做小玩具……霍懋征鼓勵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玩,讓“學校、學習”在學生心中成了“好玩、有意思”的代名詞。

   於是,孩子們活潑潑全面成長——

   在食堂吃完飯,他們幫著食堂阿姨擦桌子、收笸籮、倒垃圾﹔勞動課上,跟著老師學習補襪子,回家后承包了全家人的這項活計﹔講衛生,他們懂得保持個人整潔、環境清潔﹔論操守,他們努力做到明辨是非曲直、遵守公序良俗……

   多年后,很多學生回顧自己的成長,都會由衷地說一句:“霍老師給我們的底子打得好!”

   心頭燃燒的愛,給了霍懋征不斷探索創新、推動教育改革的勇氣。

   剛到實驗二小時,她教的是“老本行”——數學,講起課來深入淺出、舉一反三,可謂得心應手﹔后來,她又擔綱語文老師,摸索出獨具一格的“講讀法”,以“講”為主,以“讀”為輔,從學生實際出發逐步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一改當時“照本宣科”的教學舊習。

   面對當時“課外作業成山”的風氣,她發出呼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把課外時間還給孩子”。她的語文課幾乎不留作業,全靠課上精講多練,剩下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安排,“比如大量閱讀、參加課外興趣小組。總之,做他們喜歡的、有益的事。”

   有學生回憶:“別的老師用四五節課教一篇課文,她用兩三節就講完了,但講得生動精彩,讓人回味無窮!按教材,我們一學期能學二三十篇課文,霍老師給我們推薦更多佳作,一學期能閱讀八九十篇,對文學的興趣就這樣被點燃了。”

   1981年北京市畢業生統考中,霍懋征帶的班級成績斐然,引發轟動:語文總平均分達98.7分,全班46個學生中,44人的作文被評為一類文!

   霍懋征的語文教改實驗成功了,她倡導的“數量要多,質量要高,速度要快,負擔要輕”的教改方針不脛而走,深刻影響著一屆又一屆教師。

   今天,依舊有很多人翻閱她的著作、回味她的故事,從這位小學教師的為人為學為師中,感受“大先生”的襟懷與智慧。她留下的,是“以愛育愛、以慧啟慧、愛慧交融”的師者情懷,更是對無數后來人的殷殷囑托、深深期許……

   (記者 靳曉燕)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