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建設教育強國”系列訪談——

徐飛:推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李依環、孫競、實習生曹子味
2025年04月15日08:26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25年是教育強國建設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共同開展策劃,推出“建設教育強國”系列訪談欄目,邀請高等教育領域專家學者暢談思考體會、凝聚發展共識。

4月12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十次會議在京舉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理事長徐飛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談到,當前,高等教育改革應注重破解就業市場的“供需錯位”難題,進一步從優化專業設置、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就業指導等方面發力,推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革新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徐飛認為,面對當前的新需求、新變化,高等教育要革新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可從更新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平台建設、優化師資隊伍等四個方面重點發力。

對於課程體系建設,徐飛表示,要增加跨學科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系統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能﹔定期更新課程內容,將行業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納入教學,使學生所學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

“在教學方法、實踐平台建設方面,可以採用項目式教學,以具體的創新創業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綜合能力﹔建立校內創新創業實驗室和孵化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設備支持﹔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真實的商業項目等。”徐飛說。

一流師資隊伍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因素。徐飛談到,要鼓勵教師參加創新創業培訓和實踐,提高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同時還可聘請企業專家和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兼職教師,建立創新創業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和幫助等。

破解就業市場“供需錯位”,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就業市場的“供需錯位”,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突出症結。徐飛認為,高校應加強市場調研,建立動態專業調整機制。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人才需求變化,改造升級傳統專業,及時增設新興專業,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淘汰或調整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

“對於高等教育而言,當前要通過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就業指導、深化產教融合、完善評價體系等方式,進一步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徐飛說。

具體而言,一是注重實踐教學,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聯合開發課程,引進企業師資﹔推動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二是打造專業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強化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准化就業指導服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鼓勵其到基層、中小微企業及國家重點領域就業。

他進一步談到,還可組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推進供需對接項目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改革教育評價方式,破除“五唯”藩籬,設立產教融合與學科、科研、人才等縱橫向交叉評價指標體系,突出貢獻和質量導向等。

深化產教融合,助力重點學科與企業拓展新增長點

“高校可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重點學科與中小微企業拓展新增長點,為畢業生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徐飛表示,一是聚焦重點學科,打造“學科+產業”協同創新平台﹔二是精准對接中小微企業,破解“人才荒”與“轉型難”﹔三是創新合作模式,構建長效共贏機制。

徐飛談到,高校可依托優勢學科,聯合龍頭企業共建產業研究院、實驗室等實體平台,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同時,以項目制驅動人才培養,鼓勵學生深度參與企業真實課題,畢業后可無縫對接產業鏈關鍵環節。

“針對中小微企業技術迭代與人才短缺痛點,高校可組建‘企業服務專班’,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例如共建‘訂單班’、推動教師團隊入駐企業擔任技術顧問、設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等,不斷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拓展創新創業類崗位。”徐飛說。

徐飛還建議,可推行“雙導師制”,企業導師參與課程設計與實踐指導,高校教師定期赴企業挂職,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雙向滲透。同時,探索“產業學院”模式,校企聯合制定培養標准、共享師資與實訓資源,形成“招生-培養-就業”閉環。此外,搭建數字化就業服務平台,實時發布企業用人需求與畢業生技能畫像,提升匹配效率。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