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自組裝微囊技術給農藥穿上“雨衣”

2025年04月15日08:4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自組裝微囊技術給農藥穿上“雨衣”

傳統農藥流失、利用率低等難題,正被一項自組裝微囊技術破解。4月7日,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殺菌劑生物學實驗室教授陳雨團隊聯合農藥劑型研發實驗室教授羅健,研發出吡唑醚菌酯新型微囊懸浮劑。該技術對玉米小斑病的綜合防治較傳統劑型提高40%,同時降低農藥流失風險,為我國農藥減施增效與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創新方案。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害虫管理科學》。

常規農藥劑型存在有效成分暴露不可控、易光解及雨水沖刷易流失等問題,難以實現對農藥的高效傳遞與精准利用。現有農藥微囊制備技術因工藝相對復雜、防治效果不穩定等問題而難以推廣。針對這些難題,研究團隊獨辟蹊徑,提出了一種基於囊芯結構機械強度調控靜電自組裝微囊穩定性的優化策略,設計了一種集殺菌增效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包覆材料,實現對農藥的全面保護。

“就像給農藥穿上‘雨衣’,既抗紫外線又耐雨水沖刷。”陳雨介紹,團隊以吡唑醚菌酯原藥作為主效成分,通過在微米級反應器中調控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與聚己內酯二元醇的反應比例,設計合成兼容農藥有機相的高分子網絡結構,靈活調控其機械強度。團隊同時利用木質素磺酸鈉與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的靜電自組裝作用在其外部構建穩定囊殼,制備吡唑醚菌酯自組裝微囊,實現了吡唑醚菌酯的高效負載與精准遞釋。

如何在機械強度較高的農藥有機相上構建具有穩定致密結構的自組裝囊殼,是此微囊化技術面臨的最大難題。陳雨介紹,團隊改變傳統微囊制備的助劑選擇思路,採用兼具殼材特性與表面活性功能的綠色材料木質素衍生物用於囊殼設計,避免了傳統高聚物、重金屬材料的引入,最終成功制備出工藝簡單、成囊快速、結構穩定的自組裝微囊。

實驗表明,與市售吡唑醚菌酯乳油相比,新劑型在玉米葉面的抗紫外光解性能提升5倍以上,耐雨水沖刷性能提升3倍以上。相同濃度下,新型微囊懸浮劑對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提升40%。

“該微囊技術的所用原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工藝環節不復雜,具有優良的產業化前景。”陳雨介紹,該技術破解了農藥濫用、流失等難題,也為其他作物農藥劑型創新提供了有效技術途徑。(記者張蓋倫)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