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又一年“春招”季,高校畢業生開始奔波於各大招聘會、參加筆試與面試。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並要求“優化就業創業服務,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經過3至5年持續努力,基本建立覆蓋全員、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的服務體系,為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堅實保障”。
今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在求職應聘的關鍵時期,還未走出校園的學子會遇到哪些困惑?距畢業生離校還有兩個多月時間,他們希望得到怎樣的貼心指導與暖心幫助?為此,記者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發起問卷調查,梳理出大學生最關心的幾個求職問題,並邀請專家學者為其解惑答疑。
是否考研要從三方面考慮
學生提問:我正在猶豫要不要考研。其實我以后並不想從事研究工作,只是覺得研究生學歷能增加就業競爭力。在您看來,該怎樣選擇?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余慶:每年的考研形勢均有差別。要不要考研,既要從社會層面認識,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研判。從就業競爭力看,隨著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大,越來越多海外研究生歸國就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力資源在供給側持續增長,因而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生就業競爭力下降。我們也確實看到,並非所有崗位都將研究生學歷視為必要條件,有些崗位可能更重視工作經驗。但與此同時,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就業市場需求側對高素質創造型人才需求持續增加。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高校畢業生總人數早已超過1000萬,2025年則將達到1222萬。而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碩士畢業生人數在持續擴招的背景下,也尚未突破100萬。應當說,社會發展對研究生的需求量還在不斷增加。
需要看到,讀研究生絕不僅僅是為了一紙文憑,更重要的是在與老師、行業前輩、同學深入交流學習中,拓寬視野、積累經驗,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態度看問題。大學畢業生相對於高考填志願時更加成熟,更了解自己適合從事的行業,而通過考研,無疑會給人生帶來新的可能,這顯然已超出了就業與薪資層面的意義。
近年來考研人數有所下降,反映了大眾開始反思學歷提升與求職競爭力的關系。按照傳統觀念,高學歷往往與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相匹配,但現實中,兩者之間並非簡單對應。綜合來看,需不需要考研要從三方面考慮:隻考慮就業的同學,要比較該專業本碩畢業的就業競爭力,如果差別較大,應選擇考研,如果崗位更強調工作經驗,可以選擇先就業,后續有需求再考研﹔有志於從事學術工作的學生,應堅定信念,結合自身性格、能力和專業發展前景綜合判斷何時考研、是否跨專業或跨院校考研等,比如先工作積累一定的社會閱歷再考研,更有利於從事人文社科專業學習,而自然科學往往需要考慮學習的連貫性,更應該應屆考研﹔而抱有“隨大流”心態的學生,最重要的是理性思考自己的目標定位,不盲目考研。
在實踐中認識自己、了解社會
學生提問:最近,在大學校園,“職業生涯規劃”一詞出現頻率越來越高。該如何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盧威:職業生涯規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從宏觀層面看,大學生就業困難是人才供需規模與結構不匹配等因素導致的結果,但從個體角度看,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專長、興趣認識不夠深入,對未來發展考慮不夠周全,對就業市場不夠了解,也是導致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在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個體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進一步拓展自身的就業空間。
關於大學生如何做好職業規劃,這些年討論很多,也有很多“教科書式”指南。我覺得,在這些指南或建議中,最重要的無外乎兩方面:一是如何認識自己,思考清楚自己最想做什麼、最擅長做哪些工作,對此類工作是否有長期興趣,以及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分別是什麼。二是如何認識社會,要思考清楚就業市場特別是自己有意將來長期從事的職業需要什麼樣的人、要具備哪些素質條件,以及這個職業是否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明確這兩個問題,才能為自己的下一步作出規劃。
對大學生來說,無論是認識自己還是社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認識能力與自身成長環境有關、與家庭教育有關、與學校教育有關,並非短期內就能形成、提高的。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注重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與能力,這當然是利好,但對於個體而言,規劃職業生涯不能完全依賴於學校課程。在我看來,課程學習和作業訓練更多是在強化掌握顯性知識,但規劃能力其實是一種長期形成的隱性知識。因此,學生要廣泛、深入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並在此過程中認識自己、了解社會,開發個人的專長和能力。
我還想補充一點,很多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有時會要求學生撰寫職業規劃書,在我看來,這種格式化寫法作用有限。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並非只是開設一門課程那麼簡單,關鍵在於讓學生超越單純的課程學習,適當走出校園、接觸社會、融入實踐,增強他們對社會及就業市場的適應性。
了解渠道與政策 提前培養適應基層的能力
學生提問:如今,去基層就業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選擇。我也想成為其中一員,該做好哪些准備?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馬佳妮:的確,這幾年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到基層去,投身鄉村振興、社區治理、教育醫療等領域。他們不僅在實踐中錘煉本領,也為社會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對很多人來說,基層就業不僅僅是找一份工作,更是一場充滿挑戰和收獲的成長之旅。選擇基層,並非“避開競爭”的權宜之計,而是一次既能實現個人價值,也能創造社會價值的雙贏之旅。如果你也想成為其中一員,要做好這些准備:
全面認識基層工作。基層是國家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在這裡,你能學到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如何整合資源推動發展等。如今的基層,早已不只是田間地頭,而是充滿了發展機遇、等待著各行各業人才的廣闊舞台。比如,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獲得者崔久秀,2014年從曲阜師范大學畢業后,主動選擇去新疆南疆基層工作。她帶領喀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的村民創辦服裝合作社、發展林下經濟,還通過電商直播推廣民族特色文創產品,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她的經歷告訴我們,去基層絕非“蹲點熬資歷”,而是可以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實現夢想,數字技術、管理創新等在這裡同樣大有用武之地。
了解基層就業的渠道和政策支持。想去基層,首先要知道面前有哪些選擇。基層就業的方向很廣,政府、事業單位、國企、社會組織等都提供了不少崗位,以下是幾種常見路徑——公務員、選調生:各地政府每年都會選拔優秀畢業生到基層機關工作,培養未來的管理人才﹔“三支一扶”計劃:支教、支農、支醫、幫扶鄉村建設,畢業生服務期滿后還能享受考研、事業單位招聘等政策優惠﹔大學生村官:主要負責農村基層黨務、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等工作,能學到不少社會治理方面的經驗﹔基層醫療教育崗位:如鄉村醫生、特崗教師等,為基層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支撐,既能穩定就業,又能幫助更多人﹔鄉村振興與社會工作:可以加入鄉村合作社、社會企業或公益組織,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如果有意願去基層發展,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興趣方向,選擇適合路徑,並留意相關考試或招聘信息。
提前培養適應基層的能力。基層工作環境相對復雜,對個人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校期間學生要有意識地通過參與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方式,提升表達和協調能力。同時,基於基層事務千頭萬緒的現實,學生應多參與社會調研、實習,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以及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基層工作有時條件較艱苦,任務繁雜,學生可在學校多參加戶外拓展、志願服務等活動,提高抗壓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
創業須避免三大典型認知偏差
學生提問:最近,DeepSeek橫空出世,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機器人也為人所熟知,我和一些同學都很興奮,想加入創業行列。大學生創業,要注意哪些問題?
同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教授許濤:相關研究表明,盡管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意願上升明顯,但創業三年存活率仍不足5%。數據揭示了一個現實:創業從不是浪漫的青春敘事,而是充滿挑戰的開拓實干。在創業風險和就業結構性矛盾並存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要做好以下准備。
首先,需建立系統、科學的創業認知。當前大學生創業存在三大典型認知偏差:一是將創業等同於技術創新,忽視消費者真實需求。比如,多次獲得省級以上創新創業賽事金獎的某智能無人機項目團隊,執著於解決飛行控制精度難題,而忽略用戶對操作便捷性的需求,遺憾地錯失了市場窗口。二是盲信“風口效應”,追逐AI、機器人等熱門賽道而忽視自身興趣、專長與市場適配性。其實,真正的創業機會往往來源於對行業趨勢的深刻理解與洞察。因此,學生在選擇創業方向時,要結合自身興趣、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從解決小問題開始,聚焦市場細分領域,開發針對性產品或服務。三是把融資當作創業成功的標准,忽略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創業不是驗証創意的實驗室,而是資源與消費者需求的動態匹配過程。
其次,須養成新的思維模式,人工智能素養,並持續增強創新創業能力,成為既具備硬實力和軟技能,又超越學科專業界限的“X型人才”。“X型人才”,可以理解為具備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專業能力,同時在知識深度、能力廣度和思維創造性上能夠自我迭代、敢於探索的創新驅動型人才。國內外研究和實踐表明,成功創業需同時具備技術專長、商業洞察力與團隊領導力三大核心素養,而這三項能力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重疊率並不高。比如,某AI制藥公司創始人和創業團隊盡管擁有名校光環,卻因缺乏創業公司管理經驗最終倒在上市前夜。創業是團隊作戰,要求創業者在專業縱深維度深耕技術,在跨界融合維度拓展商業思維,在個人成長維度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此外,學生創業者還需具備較強的領導力,善於激勵人心,組建優勢互補、志同道合的團隊,並積極尋求外部支持,加入創業孵化器、尋求創業導師指導等,從而彌補自身不足,持續增強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
最后,站在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的新起點,教育工作者既要呵護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更要引導其建立理性創業觀:創業不是就業的替代方案,而是價值創造的又一路徑﹔不是財富自由的快車道,而是能力躍遷的修煉場。大學生以工匠精神雕琢產品,以商業思維洞察用戶,以企業家精神擁抱產業變革,勇於嘗試,敢於失敗,方能在創業大潮中行穩致遠。
(記者 晉浩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