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精准育人才 提升“軟”實力

——示范性軟件學院為高教改革作示范

2025年04月16日08:3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精准育人才 提升“軟”實力

 圖為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2024年暑假小學期實訓場景。受訪單位供圖

圖為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2024年暑假小學期實訓場景。受訪單位供圖

在戰略機遇與歷史挑戰並存的時代背景下,走出一條特色化軟件人才培養之路,是解決軟件技術領域“卡脖子”難題的關鍵所在。近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示范性軟件學院聯盟主辦的“深化特色化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交通大學召開。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教授、示范性軟件學院聯盟理事長盧葦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的使命在於培養特色化的軟件人才,實現關鍵軟件技術突破,構建領域軟件產業生態。“我們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軟件人才產教融合培養路徑。”盧葦強調。

促進軟件產業發展

盧葦回顧了我國軟件工程專業的發展歷史。2001年,我國成立了全國首批37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並出台一系列針對示范性軟件學院發展的政策,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實現跨越式發展。2011年,軟件工程被列為一級學科。

盧葦表示,這些學院的主要任務是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作示范,為建設我國軟件產業強國育英才。20年來,示范性軟件學院輸送了25萬名國家和產業急需的高層次軟件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軟件學院的鴻蒙操作系統首席專家陳海波等人。

2020年,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要求聚焦國家軟件產業發展重點,在關鍵基礎軟件、大型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新型平台軟件、嵌入式軟件等特色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形成一批示范性高質量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推動我國軟件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之一。盧葦介紹,該學院定位明確,致力於培養智慧交通領域特色化軟件人才,支撐國家智慧交通行業轉型升級,滿足軟件國產化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只要一看我們的課程,就知道這是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的課程。”他說。

北京交通大學在特色化軟件人才培養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徑,成為特色化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先行者。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最大特色是軟件工程與交通運輸的交叉融合。目前,該學院已成為中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交通領域企業的特色化軟件人才培養基地,構建了智慧交通領域的軟件人才生態。

辦學存在兩大難題

示范性軟件學院聯盟組織專家對全國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辦學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給出了一份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成績單”。

調研發現,當前示范性軟件學院在辦學方面主要存在兩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企業參與度不足。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強調產業導向,要求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然而,部分共建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尚未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資金,企業參與育人的內生動力不足,部分學院的校企合作還流於形式。

針對這一問題,西北工業大學軟件學院院長鄭江濱認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應該匹配供需關系,建立伙伴關系,合作要具備深度、廣度和密度。“我們搭建三方共贏機制,讓學生、學校、企業都能從中受益。”鄭江濱以西北工業大學軟件學院為例表示,三方共贏即三方聯動、雙師協同、資源共建、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共生共榮。隻有實現共贏,合作才具備可持續性。

具體來說,西北工業大學軟件學院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以學生獲得軟件開發全周期實戰體驗為導向,以企業開展生產性實訓為原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工程思維。在學生實習時,學校以提升學生對軟件工程項目的組織與實施能力為導向,校企共同指導學生研發工程項目。在科研方面,學校以大型工業軟件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為牽引,以系統科研訓練為依托,建設校企碩博聯培專班,校企共育工業軟件復合人才,產教融合攻關核心技術瓶頸。

另一方面問題是畢業生前往軟件特色領域就業的意願和動力不足。這些特色領域需要軟件人才,但相比國內一些互聯網大廠,其薪酬吸引力有限。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教授邢薇薇說,為破解這一難題,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該學院注意將“軟件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融入每一門課程,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智慧交通領域關鍵軟件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此外,一系列的實習和實訓活動,加深了學生對交通領域的理解和認識。

探索人才培養新路

新時代如何培養軟件人才?盧葦表示:“軟件工程人才不是教出來的,是練出來、做出來、訓出來的。”

“我們構建了‘學習—實訓—再學習—再實訓’螺旋式提升的實訓體系。”盧葦介紹,如今,學院與中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設計了9個實訓項目。其中,6個課程實訓分別貫穿6個學期,另外3個綜合實訓則在每個學年結束后進行。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導向,學生們在實訓平台上完成智慧交通領域的小組項目,真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

在最后一個學年,學生需前往智慧交通領域的軟件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實習,並承擔項目研發任務。學生要從實習的研發任務中提煉畢業設計題目,提出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國產軟件開發工具完成畢業設計。

此外,積極擁抱最新的AI技術,也是提高軟件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在教學方面創建了“數智賦能、精准導學”的教學范式。24小時AI助教被引入教學,為學生提供課堂智能答疑服務。AI學伴拆解知識點,結合學生學習軌跡,智能推薦微課視頻、案例庫、電子課件等多模態在線學習資源。AI學伴還能結合知識圖譜分析教學行為數據,實時識別學生知識薄弱點,動態規劃個性化學習路徑,並在學生碎片化學習時段智能推送針對性練習。

AI時代的教學方式,也是鄭江濱思考的重要內容。鄭江濱表示,AI給軟件領域帶來了深刻變革。西北工業大學軟件學院以往課堂上的內容主要側重於AI賦能,主要是AI原理和生成AI的技術。而如今,不僅要講解AI原理,還要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應用AI的能力,要求學生深入理解AI技術的基本原理,並運用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技術創新。“要用‘軟件+AI+X’的理念,讓學生成為AI時代領域軟件生態的構建者。”鄭江濱說。(記者 張蓋倫)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