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建設教育強國”系列訪談——

嚴純華:要支持、協助更多年輕的科學家快速成長

孫競、李依環、實習生曹子味、實習生董苗林
2025年04月17日09:12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25年是教育強國建設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共同開展策劃,推出“建設教育強國”系列訪談欄目,邀請高等教育領域專家學者暢談思考體會、凝聚發展共識。

“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階段,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順應人工智能潮流,是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十次會議舉辦期間,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原校長嚴純華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談到。

嚴純華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要發揮好智庫使命,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團結協作深挖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深度對接國家戰略與地方需求,通過學術會議、成果展覽等方式鏈接高等教育與社會的多元協同,以學術共同體的獨特身份助力教育國際對話合作。

嚴純華接受人民網專訪。董苗林 攝

嚴純華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董苗林 攝

支持年輕科學家成長,鼓勵“無中生有的突破”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嚴純華指出,科學家精神應有三個方面的理解:一是要心中有人民、心中有國家、心中有世界﹔二是要有高深的學問與傳承能力﹔三是要獎掖后學,給予年輕人更多的幫助和指導。

“研究是一個在反復失敗中有所得的過程。”嚴純華談到,若用“不許失敗”衡量科研,它只能是 “炒冷飯”,難有“無中生有式的突破”。他認為,要鼓勵青年人探索,使其保持好奇心,研究真問題、大問題,讓青年人能夠從孩提時期不斷問“為什麼”,到研究生階段既能問“為什麼”、又能回答“因為什麼”,也就是既能提出問題又能解決問題,再到獨立科研后能提出前人未問之題。

嚴純華呼吁,要支持、協助更多年輕的科學家快速成長。“每一項事業都是一茬一茬地帶、一茬一茬地傳承的,科學研究中的傳承非常重要。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有人用身軀、肩膀來給年輕一代墊腳,扛起更年輕人的成長,這也是科學家精神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嚴純華說。

優化人才評價體系,讓人才“既向上生長又碩果累累”

談及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嚴純華表示,要加快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適配機制,其中,教師的作用極為重要。“教師要教最新的、最融通的知識。對於不同學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培養方式也不同,本科生更重知識結構的寬廣,研究生則更重知識創新創造的專深。”

嚴純華認為,青年人成長的過程就是從知識的學習與傳承進入到知識的創新與創造。在不斷的實踐中,會發現單一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夠了,這就需要補齊知識和技能,先寬后深﹔進而由深拓寬,在“專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寬”自己。他比喻“做研究就像挖井,如果井口小,不斷深挖是非常危險的,容易井壁坍塌。所以在一定時候,我們的成長需要去加寬,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

對於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他認為,要“先立后破”,而非“破而不立”。

“森林生態中,樹木生長的要事是搶佔生態位,努力向上長,接受陽光雨露。如果一直在下面,往往容易被其他動植物、微生物及其它生命所壓制。樹枝如果一味地去搶佔生態位拼命‘長高’,它就難以‘挂果’,最終只能被‘修剪’掉。”嚴純華進一步談到,社會也是如此,這時候亟需建立一種能夠被信任和遵守的公平競爭機制,即優化人才評價體系,讓人才“既向上生長又碩果累累”。

人工智能助推高等教育特色發展,"變道超車"迎來新機遇

“當前,大數據、大模型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將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為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變道超車’帶來新機遇。我們過去常說‘彎道超車’,但實際上,受離心力的影響,在彎道上超車很容易被‘甩出去’翻車,因此我們現在說‘變道’。”談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嚴純華表示。

嚴純華認為,人工智能一定會改變當下基於知識佔有和傳承的教育形態,改變教師與學生的二元交互結構,將形成教師、機器、學生間的三元互動關系,也將推動高校實現分類發展,擺脫”千校一面“,走向”千校千面“,還將依托新技術彌合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促進教育公平。

“若我們的高校真的能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於專業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沉澱,必將迎來高校特色發展、迅速成長的機遇期。”嚴純華說。

與此同時,他也提出,新技術帶來廣泛機遇的同時,挑戰與之並存。傳統教學體系面臨的顛覆,將遠遠超過數十年前網絡技術在全世界普及時的沖擊。

“上千年來,少有人能通讀通透《四庫全書》,而AI技術對此卻可能實現。因此,我們要把握好人類智能跟人工智能之間的平衡和切換,未來教師角色不僅要繼續承擔知識和技能傳承創新的角色,還須轉型為AI技術的駕馭者、引導者、訓練者、設計者,在知識創造中保持主導地位。“嚴純華表示。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