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魚兒懸停水中為何要消耗更多能量

2025年07月08日08:22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魚兒懸停水中為何要消耗更多能量

在南加州聖克萊門特島附近,一條加裡波第魚在水中懸停。圖片來源: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

在南加州聖克萊門特島附近,一條加裡波第魚在水中懸停。圖片來源: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

你在水族箱裡見過這樣的畫面嗎:魚兒靜止懸停在水中,仿佛被施了魔法般一動不動,連水流拂過魚鰭都紋絲不動。長久以來,科學家都認為這是魚類最省力的休息姿勢,但最新研究卻顛覆了這一認知——懸停時的魚兒,其實正在默默燃燒著兩倍於休息狀態的能量!這背后,是一場關於平衡、進化與流體力學精妙博弈的故事。

幾乎所有硬骨魚體內都藏著一個神奇的“氣球”——魚鰾。這個充滿氣體的囊狀器官,讓魚類獲得近乎完美的中性浮力。就像潛水艇通過調節水艙控制沉浮,魚類也能通過收縮或擴張魚鰾,在水中實現“懸浮模式”。但這看似完美的設計卻暗藏悖論:魚鰾提供的浮力中心,往往與魚體的重心並不重合。想象一個裝滿水的氣球綁在木棍一端,木棍的另一端就是你的手——想要讓這個裝置垂直懸浮在空中,必須不斷調整手臂的角度。魚類懸停時的處境與此類似:它們的魚鰾通常位於身體前部,而重心多在身體中部,這種結構上的“天生缺陷”讓它們隨時面臨傾倒、翻滾甚至“漂移”的風險。

為了揭開懸停的真相,科學家將13種魚類放入特制水箱,用高速攝像機捕捉它們懸停時的每一個細微動作。結果令人震驚:這些看似靜止的魚兒,實際上在進行著高頻的“隱形運動”——胸鰭以每秒數次的頻率輕輕擺動,背鰭和尾鰭不斷調整角度,就像芭蕾舞者用腳尖維持平衡一般。

更精妙的是,不同魚類的“平衡策略”各具特色:胸鰭位置靠后的魚類仿佛擁有更長的“操控杆”,能更高效地調整姿態﹔體型修長的魚類則需要付出更多能量對抗水流擾動﹔而那些圓潤可愛的魚,卻憑借緊湊的體型成為懸停界的“節能高手”。

懸停時的魚類代謝率比靜止或休息時高出整整兩倍。這種高耗能的生存策略,實則是數百萬年進化的結晶。譬如那些擅長高速巡游的魚類,懸停效率更低些,但看似靜止的身體,實則是積蓄力量的彈簧,能像箭般在水域中疾馳﹔而那些生活在復雜珊瑚礁的魚類,進化出了更圓潤的體型,犧牲速度換取懸停時的穩定性,可以靜靜等待獵物上門——這都是它們用身體寫出的生存智慧密碼。

這項發現不僅刷新了我們對魚類行為的認知,還為水下機器人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傳統水下機器人常通過螺旋槳持續推動保持懸停,不僅耗能且易傷及海洋生物。而模仿魚類懸停機制的機器人,或能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和動態調控鰭片,實現在珊瑚礁等復雜環境中的精准作業。(記者 張夢然)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