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好看又好種
南農大梨新品種家族集體“出道”


南京農業大學培育的“寧梨早露”。受訪單位供圖
“特別清甜!”6月28日,在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梨新品種推薦交流會上,“寧梨早露”等一批新品種收獲了專家和種植企業的點贊。這場交流中,與會專家代表、主管部門、合作地市、種植戶與市場代表以梨為媒共話發展,為江蘇乃至全國梨產業遞上一份“甜美的答卷”。
“我們的目標就是培育好吃、好看、好種的梨,讓消費者吃得甜、果農種得順、市場季季鮮。”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紹鈴表示。
“寧梨早露”外形翠綠端正,在6月下旬便成熟,比傳統早熟梨領先了整整半個月。更難得的是,它從開花到成熟僅需90天左右,是目前發育期最短的品種。雖然單果重280—320克,但“寧梨早露”果心卻小得像小紐扣,咬一口,細滑的果肉裹著高糖度汁水,瞬間以清甜點亮了味蕾。
“‘寧梨早露’以‘新梨7號’‘蘇翠1號’為親本進行培育。經雜交授粉、育苗定植、優株篩選、區域評價等過程,培育人員2024年底申請品種權。”會上,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實驗師齊開杰介紹。
除了“寧梨早露”,會上展示的“寧早金”“寧晚翠”、紅皮梨系列,都是南京農業大學梨創新團隊近年育成的新品“優等生”。
從“好吃”到“好看”,再到“好種”,南京農業大學推出的每個梨新品種,都經過了多年的“實戰考驗”。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果樹生長周期長,從雜交授粉到育成品種,傳統做法需要12至15年的時間。”齊開杰介紹,為了跑出育種“加速度”,科研團隊將圖像識別、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梨表型性狀評價,同時創新應用系列梨雜交實生苗栽培管理技術,針對田間評價數據回溯難及統計分析工作量艱巨等問題,開發了“雲上后稷”育種信息新平台,規范田間評價數據採集,有效提高了梨新種質的創制效率。
“以‘寧梨早露’為例,通過我們的育種技術升級,以雜交育種結合芽變、誘變育種,分子標記篩選結合表型評價,成功為新品種培育提速增效。”齊開杰說。
南京農業大學梨創新團隊成員、園藝學院副院長陶書田介紹,近年來,為解決我國梨產業品種結構不合理,晚熟、地方品種及引進品種比例過大,栽培品種結構亟待調整等問題,團隊通過構建、完善梨雜交育種流程及配套技術,結合表型組技術、基因組選擇技術,加快新品種選育效率,選育出了一系列梨新品種,助力梨產業品種更新和健康發展。
“此次推出的‘寧梨早露’為代表的一批優質品種,覆蓋了極早熟、中晚熟等不同成熟期,在江蘇地區自6月下旬至9月上旬持續上市,充分滿足市場對於鮮梨供應期的需求。”陶書田說。(記者 金 鳳 通訊員 王 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