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高校应以高质量科研管理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科学研究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高质量的科研管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通过规划科研重点方向、培育特色团队、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评价体系及强化科研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与育人水平,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贡献高校科研管理的力量。
规划科研重点方向,紧密契合国家需求与学科前沿
高校科研规划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首要任务。规划科研重点方向对于学校定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了未来几年科研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立足师范特色,重点研究学生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的课程以及城乡融合的教育路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数字化水平;二是立足科技创新,着重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绿色环保、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三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与旅游服务,振兴乡村经济;四是加强智库建设,特别是为政府提供教育政策建议等;五是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培育特色科研团队,增强科研原创力与核心竞争力
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流的科研团队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推动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实现高校科研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川师范大学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三种培育特色团队的做法:一是鼓励自建团队,自建团队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基础和应用研究混合型,每一种类型按一定标准协商任务,定期考核,择优重点发展;二是推行“归属团队”,由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确定特色团队,学校根据学院团队建设情况择优重点发展;三是定向整合团队,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根据发展需要跨学科整合力量形成团队,进行集中攻关和特色开发,采用周期建设和集体考核形式,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热情与创造力,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资源与科研活动效能
资源配置影响高校科研活动的效能。优化科研资源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保障高校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具潜力与创新性的科研活动中,增强科研团队成员的协作与创新能力。
四川师范大学在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上主要有以下举措:一是重点支持科研标志性成果,学校将科研标志性成果的认定贯穿于“孵化-考核-奖励-评聘”全过程,制定了体系化的管理办法,为老师们明确了努力方向和管理流程;二是同等支持科研与教学学术,学校基本上同等投入科研学术和教学学术,科研学术成果与教学学术成果的级别认定基本一致;三是刚柔并济性支持,对于博士点建设团队、特色研究机构建设予以刚性支持,对于助力学校学科发展的外聘研究人员进行柔性支持。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推动科研诚信与成果质量提升
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决策与导向的依据。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对于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维护学校科研诚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至关重要。
四川师范大学在科研评价与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评价的发展性目标,学校通过各类考评的基本科研任务分值来调动教师整体科研积极性,通过各类科研成果最低认定分值鼓励教师产出中高级别科研成果。二是凸显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综合考虑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效益等维度,补充学科差异化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现象。三是加强科研过程评价,要求省部级及以上项目需要进行年度评估,调整研究计划和给予研究支持;项目负责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需听取学生评价后才能申请结项,部分项目和成果初稿需组织同行专家评价与指导。
强化科研文化建设,营造创新运用与人才培养氛围
科研文化是高校科研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良好的科研文化强调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鼓励思维碰撞与交叉融合、自由探索与敢于质疑。高校积极建设良好的科研文化不仅可以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还可以促进科研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四川师范大学在科研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着力打造科研特色文化。积极以巴蜀文化研究为核心特色,致力于发掘、培育并创造性转化四川地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的发展。二是凸显科研激励文化。学校改革科研绩效制度,采用分类评价方式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以需求和优势为导向,凝练协同创新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营造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氛围。三是增强科研育人文化。依托四川省“教育发展普及基地”,举办系列学术活动普及知识,营造浓郁的学术育人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系徐燕刚,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成果管理科科长、教育学副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