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既要頂天也要立地

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如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3月9日,全國政協常委、中關村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等多方形成合力。
有組織科研給產業帶來突破性創新
吳建平向記者回憶起了自己當年領銜研發CERNET的往事。
CERNET是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也是我國第一個互聯網骨干網。這項重大工程由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聯合承擔。
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在持續30年的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CERNET創造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眾多第一,也讓我國成為互聯網技術的策源地。“僅CERNET核心節點學校就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互聯網技術人員,成為我國有組織科研的典范,同時帶動了全國高校互聯網學科的快速發展。”吳建平說。
吳建平認為,產業的創新點,有時就藏在國家重大課題中。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完成,新的產業也應運而生。這時,就需要新的模式,來給產業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000年,教育部批准CERNET轉制方案,保持CERNET科研體制不變,繼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組建賽爾網絡有限公司,負責CERNET運營和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形成科研和企業並存的創新體制機制。
后來,雙方還共同組建了下一代互聯網核心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我國在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領域開展重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服務開創了新的模式。“這實際上開創了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吳建平說。
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和人才培養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吳建平說,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做科研,其實也為培養人才提供了實戰平台。
互聯網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技術,要讓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不僅有賴扎實的學科教育培養,還要重視實戰實訓的篩選方式。當年,吳建平就做出大膽的決定,在主持建設CERNET等國家重大工程時,讓年輕學生投身科研一線,參與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事實証明,重大科研項目是很鍛煉人的。“通過這些項目,他們兼備學術視野與工程能力,成為互聯網科技領域的骨干人才。”吳建平笑言。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伊彤代表今年關注的,正是“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話題。
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建議,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和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及時進行調整,對急需學科,要超常布局、提前布局。
此前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已經明確,要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推進高校分類發展。
分類發展非常重要。伊彤表示,為了讓高校真正找到合適自己的賽道,可進一步明晰高校分類標准,建立高校分類設置、分類支持、分類評價的機制,根據不同類型高校功能定位、實際貢獻、特色優勢,開展差異化評價,推動高校多樣化發展、特色化辦學。“構建既有‘全能選手’又有‘單項冠軍’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伊彤總結。
為更好地適應國家發展需要,還需完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像研究生招生,很多高校表示名額不足。建議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加大對國家重大領域、急需學科、新興學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額支持。”伊彤道出了大家的呼聲。
此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為企業家和工程師進校園掃清了障礙,給出了明確的鼓勵信號。
伊彤說,這讓企業的基礎科研、產業技術創新、市場產品研發等環節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有助於拉近人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距離。
促進集群建設與學科專業設置協調發展
談及區域經濟發展,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樹奎委員給出了他的觀察: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對企業“智改數轉”的支撐不足,區域產業人才需求與供給數據缺乏有效互通,區域重點制造產業和就業缺口大的制造服務業供需還不匹配……
他盼望高校與其所在區域的聯系能更緊密。
范樹奎認為,可以由政府部門指導,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牽頭,生態化、內涵性推動制造服務業和相關專業協同發展,形成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互動。
針對此前校企合作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范樹奎建議,可以出台相關具體政策,鼓勵龍頭企業深度參與應用型本科學校舉辦職業技術學院或開設職業技術專業。為實現地區人才的供需匹配,還要完善區域行業就業指導委員會制度,搭建區域就業數字化服務平台。“這能為教育與產業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促進產業集群建設與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協調發展。”范樹奎說。(記者 張蓋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