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大維度,重塑高質量生涯教育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適配機制。在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生涯教育作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抓手,對推動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提升就業質量和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從世界范圍看,西方生涯教育已有百余年歷史,是應對勞動力市場變化而提出、創立並發展的,有其獨特的內在邏輯和生成規律,與所在地的國情密切相關。我國的生涯教育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近年來,受人口發展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以及經濟數字化轉型等因素疊加影響,大學生就業模式呈現很多新特點,生涯教育面臨著諸如時代性不夠突出、自主性尚未形成、系統性整合不夠、專業性仍有差距、實效性有待提升等困難和挑戰。
當前,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期待由“好就業”向“就好業”轉變,對生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時代生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高校要站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培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高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涯教育新范式,深刻把握價值、歷史、理論、實踐四重向度,重塑生涯教育的根基、視野、智慧與行動。
價值向度:自身實際和社會需要相結合
生涯教育高質量發展,核心要義在於引導大學生在深刻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藍圖。科學的生涯教育首先應致力於學生個體價值的充分發掘與精准定位。這意味著要超越簡單的職業興趣和能力測試,構建動態、持續的自我評估體系,引導學生發現自身潛能、明晰內在動機與價值追求。生涯教育的“價值”必須鮮明地指向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自身實際和社會需要的結合﹔生涯教育必須承擔起政治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的重任,繪就個人職業理想與國家社會需求之間的同心圓,培育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小我”融入“大我”發展的壯闊歷程,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
歷史向度:歷史傳承和時代機遇相結合
把握歷史向度,要求生涯教育不僅關注當下,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敏銳辨識並主動擁抱時代大勢所蘊含的無限機遇。在歷史傳承維度上,要用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中生涯教育的寶貴資源。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在時代機遇維度上,要著力剖析當前以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革命等為核心的時代變革對職業世界、工作方式、能力需求帶來的顛覆性重塑,以及人口結構變動、區域發展新格局、綠色發展轉型、經濟全球化等帶來的深遠影響。在歷史和現實交織中,幫助大學生找准既符合歷史趨勢,又順應時代召喚的奮斗坐標。
理論向度:扎根中國大地與借鑒國際經驗相結合
推動生涯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有深厚的理論支撐和開闊的國際視野,突出強調理論的自主創新與開放互鑒的辯証統一。首先,扎根中國大地是構建中國生涯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石與靈魂。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歷史土壤之上的。我國的生涯教育要立足中國國情與教育實際,堅守教育實踐的民族性,既要積極構建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實踐,融合中國特有的發展觀、人才觀、職業觀的理論體系,也要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修身治國、職業倫理、人生理想的智慧結晶。其次,借鑒國際經驗是豐富理論內涵、拓展研究視野的重要途徑。西方生涯教育歷經百年發展,其成熟理論模型、科學評估工具、教學設計理念與實踐路徑,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應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其進行分析、甄別和批判性吸收,在深刻理解中國獨特背景與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國際經驗中的有益成分與本土實踐的智慧結晶有機結合,構建體現時代共性、彰顯中國特色、解決中國問題的生涯教育理論范式。
實踐向度:專業發展和協同發展相結合
生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關鍵在於“雙輪驅動”:內部專業化縱深推進與外部協同生態構建共同發力。內部專業發展是生涯教育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要提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打造一支既熟悉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專業知識,又洞悉勞動力市場變化、具備豐富職業經驗的專兼職結合的師資團隊。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擯棄單一的講授模式,構建貫穿全學段,涵蓋生涯喚醒、自我探索、環境認知、決策行動、適應發展等模塊的沉浸式教學體系。強化實踐導向,廣泛運用案例分析、項目實訓、情境模擬、朋輩指導、職場體驗等多種形式提升教學效能。打破校內壁壘,建立教務、學工、招生就業、專業課教師、心理咨詢、校友等部門聯動機制,實現生涯教育理念、資源、行動在人才培養全鏈條的深度滲透與同頻共振。搭建協同育人共同體,凝聚更廣泛的社會支持,通過共建實習實踐基地、設立校企生涯導師、聘任行業專家進課堂等多種形式,深度融合產業端的前沿信息、真實需求與技術標准,為學生提供貼近實際的崗位認知與能力提升平台。通過“內強專業素養”與“外建協同生態”有機結合,打通生涯教育從課堂認知到職業世界的“最后一公裡”,將生涯教育的理論成果切實轉化為學生適應未來、實現充分高質量就業的實踐效能,形塑更具韌性與吸引力的教育生態。
(作者:常青,系東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