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如何為鄉村兒童編織金色暑期

2025年07月22日08:59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第一次做木工,從不會到慢慢做出一件成品,超有成就感!”夏日炎炎,在安徽馬鞍山市佳山鄉文化站一樓活動室裡,孩子們做木工的熱情不減。活動室裡叮叮當當的敲打聲、此起彼伏的歡笑聲,奏響了一曲別樣的暑期樂章。

然而,還有一些鄉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因條件限制,他們的暑期生活相對單調些。與此同時,因缺乏有效監護,鄉村兒童面臨的交通安全、網絡安全等問題更為突出。

暑假來了,學校的鈴聲停了,老師的叮囑遠了。如何整合各方資源,完善防護和教育體系,讓鄉村兒童度過安全、充實、溫暖的金色暑假?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公共服務難填鄉村兒童多樣需求

“幾乎所有跟我聊天的孩子都認為,他們的暑假非常無聊。”

6年前的夏天,還是本科生的朱蘊哲回到家鄉安徽淮北市蔡裡村,她發現村裡沒有公共活動場所和兒童娛樂設施,而村外對兒童較有吸引力的河、湖及環繞村子的低山,則是家長們不允許孩子前去的地方。

今年暑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朱蘊哲再次返鄉,發現這裡並沒有太多變化。“在過去6年裡,村裡新建的公共設施,僅有一個水泥廣場和一些健身器材。水庫的改造,以及附近新建的博物館、展覽館等基礎設施,主要服務於旅游業,對孩子來說,沒什麼文化教育意義可言。”她說。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高萬紅及其團隊在調研中發現,鄉村已有的兒童之家等服務設施往往淪為擺設,即使能正常開放,舉辦的活動也較為單一,僅有托管服務或只能簡單娛樂,專業性服務欠缺,難以滿足暑期兒童多樣需求,如學業支持、深度心理關懷、豐富的文化活動等。

在蔡裡村也是如此,村子裡的孩子們鮮有娛樂活動,出門也不多。朱蘊哲去一位正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家拜訪得知,孩子早上起床后便一直待在空調房內玩手機,“主要是看視頻”。

今年4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4年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報告》提到,農村學生手機沉迷現象嚴重,初中階段尤為突出。報告中的數據可以窺見手機對鄉村孩子的影響:46.1%的學生傾向於不能忍受沒有手機,43.8%的學生傾向於即使未使用手機也會一直想著它。

朱蘊哲也觀察到,“小朋友們會聚在一起刷手機。有的大齡兒童在言語表達上已經受到當前一些網絡用語的影響,而家長們對這些‘網梗’並不了解,也沒有意識到有哪些潛在的問題”。

“在服務留守兒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手機沉迷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陝西渭南市大荔縣心理咨詢協會會長、咨詢師郭敏風注意到,很多孩子對手機非常依賴,有的甚至因為手機和父母發生激烈的肢體沖突。

“我們分析發現,孩子沉迷手機往往是因為手機能滿足他們的某些心理需求,比如游戲闖關帶來的成就感,或者通過手機緩解壓力、逃避現實。實際上,手機成癮的背后,往往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使用手機的行為,更要理解背后的原因。”郭敏風說。

留守兒童面臨多重風險與困境

一個14歲的留守男孩讓郭敏風印象深刻。男孩母親患病后離家出走,杳無音信,父親照料不足,家裡環境雜亂不堪,這讓孩子極度自卑,逐漸封閉了自己,整整四五年時間都待在家裡,不與外界交流,甚至不說話。

郭敏風第一次去看望他時,天氣較熱,可他卻坐在床上,披著很長的頭發,一言不語,眼神呆滯。郭敏風意識到必須讓他“走出來”。花了半小時,郭敏風才聽見他開口說話。之后,郭敏風慢慢引導男孩,從讓他下床送自己,和他交流閱讀心得,鼓勵他跳繩,幫他改善生活環境,到最后助他重返學校,收獲人生的意義。

大荔縣關工委講師團、大荔縣心理咨詢協會愛心志願者團隊長期關注400余名留守兒童。今年6月,他們走進大荔縣菁華小學,為在校的60多名留守兒童送去生動有趣且極具意義的情緒管理心理疏導課,點亮留守兒童情緒燈塔。

盡管每年暑假,郭敏風和協會裡的咨詢師都會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課程,但他們深知,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支持不應僅局限在暑假,更需要長期的關懷和陪伴。

除了情感需求,在採訪中,多位被採訪人告訴記者,鄉村兒童暑期困境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鄉村兒童在暑期面臨的問題是多維度的,既涉及人身安全,也關乎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高萬紅認為,對於鄉村留守兒童來說,暑期既是照護壓力與安全風險陡然攀升的時段,也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空窗期”。

高萬紅及其團隊在調研中發現,由於缺乏家長和老師的積極引導以及健康的社區娛樂活動,暑期社區中兒童青少年聚集現象普遍,易滋生不良行為,如抽煙、喝酒等。“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搬遷兒童中‘喝啤酒’(20%)、‘吸煙’(13.2%)的比例較高,同時,留守兒童網絡依賴現象較為普遍。這些行為不僅危害身心健康,也容易導致越軌行為升級,出現打架斗毆、偷竊等違法違紀行為。”高萬紅介紹。

無人照料的情況更是加劇了鄉村兒童的暑期困境。父母外出務工,使得家庭監護缺口更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搬遷兒童成為留守兒童,社區中普遍存在‘大童照顧小童’的現象。年齡稍大的留守兒童在自我照顧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這不僅存在安全風險,也加重了兒童的心理和生活負擔,營養與健康易被忽視。”高萬紅還介紹,隔代撫養現象普遍,但祖輩監護人往往精力不濟、教育觀念陳舊或能力不足,難以有效履行監護職責,甚至採用責罵體罰等簡單粗暴或放任的教養方式,加劇了兒童的行為問題和安全風險。

高萬紅還提到,鄉村留守兒童的學業問題也不容忽視。“留守兒童學業基礎本就薄弱,主要依賴學校提供的學業支持。原本在校期間提供的學業輔導、行為規范引導等關鍵支持暫時停止,而家庭無力填補這一空白。暑假期間,由於家庭監護人多為祖輩,文化程度有限、精力不足或教育能力欠缺,難以提供有效的學業輔導和督促,導致學習進度停滯甚至倒退。”她表示。

而讓郭敏風更為擔心的,是鄉村兒童的人身安全問題。“孩子放假后往往喜歡和朋友出去玩,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其中溺水風險較高。”為此,大荔縣心理協會奔赴各個鄉鎮專門開設家長課堂,普及安全知識,教授溺水自救與互救的方法和技巧。

多方協同織密暑期守護網

如今,數字技術正為解決鄉村兒童的風險識別和防控提供新的可能。

揚州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國寧介紹,揚州大學中國鄉土教育研究中心研發的“數智教聯體”平台,通過校內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設施安全及學生行為軌跡,整合家庭端反饋的校外行為數據及心理測評系統信息,通過大數據深度分析、交叉比對,主動識別風險。

“鄉村兒童安全風險呈現復合型、隱蔽性的特征,如長期、緩慢發展的心理問題(孤獨、自卑),或高度隱蔽的暴力問題,缺乏即時、劇烈的行為信號,傳統監測手段極易遺漏。平台深度聯結學校、家庭、社區、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公益組織,即使是在假期,也持續進行風險防控,保持對兒童的數據追蹤和分析,為孩子暑期安全保駕護航。”她說。

與此同時,一些社會組織和高校團隊已經開展了有益的實踐。從2020年6月開始,每到暑假,高萬紅和團隊成員便會來到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陪伴社區的留守兒童和老人。

“我們為社區兒童提供作業輔導、繪畫、手工課程,解決搬遷家庭‘暑期看護難’問題。此外還結合傈僳族文化設計課程,如用傳統紋樣裝飾手工作品、繪制民族服飾。我們有針對厭學兒童設計主題小組工作活動﹔有0至3歲兒童早期認知發展干預服務,我們觀察社區0至3歲兒童的行為,與照顧者進行溝通交流,發現其中的行為問題和養育方式問題,隨后為其提供專業化、綜合性的服務﹔還有‘青少年正向成長’暑期課堂,我們結合當地青少年的實際情況,設計‘社會規范’‘社會交往’等8個板塊,以提升兒童情緒管理、自我效能感等。”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系教師郜憲達介紹,“對比活動前后的狀態可見,參與活動的兒童在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習慣的養成與不良行為的改善上,都呈現出明顯進步。我們通過開展‘控制情緒小怪獸’‘畫自畫像’‘寫給家人的信’等主題活動,邀請家長參與親子互動環節,改善家庭溝通模式。”

“目前很多鄉村兒童服務還是集中在基礎性的公共服務層面,比如功課輔導、暑期和周末活動。這些是孩子們應得的基本權利。我覺得現階段,這些基礎服務是必要的起點。但同時,我也意識到發展性的服務還比較少,隨著基礎服務的逐步完善,未來應該更多地向這類發展性服務拓展。”郜憲達說。

高萬紅認為,守護鄉村兒童的暑假,可以完善大學生“三下鄉”服務的管理和引導,從以宣傳為中心,轉變為以服務為中心。“當前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有政策與資金支持,卻普遍存在‘短期化、形式化、表面化’困境。可以依托‘三下鄉’現有政策與資金,推動活動從‘短期走訪’轉向‘需求深耕’。高校團隊在出發前基於目標鄉村兒童暑期核心問題設計服務項目,並在鄉鎮政府協調下提前與村級兒童主任或學校對接,以兒童需求為中心,通過‘三下鄉’賦能本地兒童保護與發展。”她表示。

“幫助鄉村兒童解決暑假期間面臨的問題,政府與學校可以緊密合作,充分利用鄉村學校等閑置場地,招募培訓本地志願者,將安全看護、學習支持、興趣拓展、心理關懷、勞動體驗融為一體,系統性開展暑期托管,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家長監管壓力,顯著減少兒童獨自活動引發的安全隱患。村社區應主動開放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聯動鄉村農業基地開展種植、養殖等勞動實踐體驗,不僅可以提升兒童動手能力、社交技巧,還能在實踐中自然地融入安全知識教育。”國寧說。

記者也欣喜地看到,這個暑假鄉村公益暑托班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江蘇揚州悅來村的“校社聯動”暑托班引入高校資源,開設機器人編程、非遺雕版制作等課程,並建立“雙導師制”精准關愛留守兒童。在湖北荊州區馬山鎮,雙龍村和蔡橋村的愛心托管班分別聯合武漢理工大學和荊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志願者團隊,開設了“田間課堂”、紅色教育、科普實驗等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在農耕體驗和手工藝術中感受鄉土文化。雲南通海縣納古中心小學的鄉村暑期少年宮洋溢著活力與熱情,開展的足球、書法、繪畫、合唱等課程,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度過一個安全、充實、快樂、難忘的假期。“和小伙伴們一起踢球,非常開心,既鍛煉了身體,也收獲了友誼。”學生納恪穆說。(記者 楊颯)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