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看工程科技如何改變未來生活

2025年07月23日08:19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看工程科技如何改變未來生活

   “智能電網可接納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間深度開發與空中慢交通系統立體分流”“太空超大型設備實現在軌制造”“生態標簽農產品比例提至40%以上”“腦機接口技術為腦功能損傷患者的康復帶來福音”……

   2040年,這些願景能否實現?7月22日,“中國工程科技2040發展戰略叢書”發布會舉行。聚焦農業、健康、生態、能源等相關領域的九大發展願景,中國工程院9個學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各科學學部,組織近300位院士、近900位專家參與研究,吸收5000多位專家的意見,提出了12個領域的重點任務與路線圖,以及110項關鍵技術、25項關鍵共性技術與22項顛覆性技術的建議。

  科技創新回歸服務需求的本質

   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更高的台階。

   “共同應對重大挑戰,科技創新將以人為本,促使科技創新回歸服務需求本質。”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宏在介紹《2040發展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表示。

   當前,疾病挑戰、環境挑戰、安全挑戰等是人類面臨的主要挑戰。《報告》強調,技術方向、技術路線選擇是否正確,將決定能否抓住顛覆性創新的窗口期、把控產業體系重構的正確方向、把握技術路徑與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中國工程科技未來20年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總體組組長王禮恆院士介紹,自2009年起,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聯合基金,組織開展“中國工程科技未來20年發展戰略研究”,並在2017年之后形成了5年一個周期的部署模式。自2009年至今已開展三期,“中國工程科技2040發展戰略研究”為該系列的第三期。

   “相對於前兩期研究,2021年啟動的‘中國工程科技2040發展戰略研究’更加強調戰略性和前瞻性。”楊宏介紹,研究綜合運用“經濟預測—需求分析—技術預見—願景分析—戰略架構—技術路線圖—政策選擇”的戰略研究方法體系,提出面向2040年中國工程科技的發展思路、總體布局、重點任務、關鍵技術,以及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項目建議。

   例如,面對疾病,可將腫瘤篩查平台用於個性化健康管理,探究並解決基因治療中的重要問題,實現腫瘤的基因預防與治療﹔發展腦科學關鍵前沿技術、實現腦科學精准干預技術的突破等。而在應對環境挑戰方面,零污染大氣移動源技術、土壤生態系統自修復技術等19項關鍵技術,則成為2040年環境生態領域工程科技發展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能+”發展模式將深刻改變生活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活動空前密集和活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快與各領域融合。

   《報告》指出,智能技術與產業將深度融合,形成“智能+”發展模式,從而深刻改變產業與社會形態。

   在2040年,人機交互終端數量呈指數級增長,智能可穿戴設備成為實現萬物互聯的重要節點﹔智能技術與現代工廠融合成為大趨勢,支持制造業向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服務型制造轉型﹔新發傳染病防控需求推動遠程醫療、智能測溫、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等智慧醫療模式實現飛躍……這既是願景,也是未來工程科技的努力目標。

   面向2040年,廣為社會關注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又會遇到哪些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介紹,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成功實現換道超車,連續10年產銷量全球第一,保有量佔全球60%,已居國際領先地位。研究顯示,我國雖已建立起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但在智能化自主體系構建,以及高級別自動駕駛核心算法、智能線控底盤、高安全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上仍面臨瓶頸。

   孫逢春表示,研究提出,亟須推進相關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與應用,包括以智能新能源汽車整車平台、新一代三電系統及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為代表的先進車輛技術,攻關交通路網與綠色能源融合、車網互動及多網融合管控技術。

  綠色低碳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近年來全國各地夏季高溫紀錄不斷被打破。那麼,面向2040年,我國能源系統轉型過程中需要作出哪些轉變?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合介紹,能源系統轉型是實現全球溫控目標、減緩熱浪等極端氣候事件影響的核心策略。

   現有的能源系統主要圍繞傳統化石能源建立,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飯”的特征給能源系統安全帶來重大挑戰。劉合指出,2040年前,是我國能源轉型關鍵期,根據“中國工程科技未來20年發展戰略研究”,建議做好能源系統轉型中長期規劃,制定合理的能源轉型目標,完善促進能源轉型的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同時,要建立能源產業鏈風險評估和預警體系,構建多層次能源應急儲備體系,推動退役設備循環利用體系和資產擱置處置體系建設,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報告》從首選低碳能源、強推減排科技、強化負碳技術三方面指出,綠色低碳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雙碳”目標將重塑全球產業格局,高碳排放的技術不再具有普遍競爭力,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及其應用成為重要關注方向。

   為了將2040年的美好願景“落地”,研究人員不斷創新研究方法,改進和優化組織模式。“中國工程科技未來20年發展戰略研究”工作組副組長、技術預見與方法支撐組副組長周曉紀介紹,本期提出的“願景驅動的工程科技戰略研究方法體系”,設立了需求分析、技術預見、願景研究、基礎研究方向等共性研究組,作為橫向支撐,在總體組統籌下,組織各組同步開展研究,加強過程協調和過程迭代。在長周期研究中,建立了相對穩定的隊伍,包括核心院士專家團隊和研究工作團隊,並不斷吸收新鮮血液,確保了十余年來戰略研究的連續性和創新性。

   (記者 金振婭)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