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楠:讓大豆上演“七十二變”


“您再嘗嘗這塊午餐肉,有沒有發現什麼特別之處?”盛夏七月,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植物基食品科學聯合實驗室裡,科研助理張照楠端著瓷盤笑意盈盈。當科技日報記者咬下這塊紋理分明、汁水充盈的“肉制品”時,大豆蛋白的神奇蛻變正在舌尖上演。
這位90后科研新秀眼中閃爍著特別的光,“我們讓大豆實現了‘七十二變’”。
在她眼中,大豆蛋白天生自帶“超能力”——高溶解性、強凝膠性,還能模擬肉的纖維質感。談起大豆,張照楠滔滔不絕,正是源於對科研的熱愛,研究生畢業后,她毅然留在團隊,擔任科研助理一職。
在她身后,植物蛋白質理論創新與精深加工團隊的展板上,密密麻麻排列著專利証書——最新獲批的“高水分植物肉制備新工藝”,正是破解行業痛點的關鍵密鑰。
傳統植物肉常被詬病“像面餅”,低水分擠壓形成的多孔結構難以模擬真實肉質。如何讓植物肉同時兼顧多汁口感、逼真纖維紋理與高蛋白營養?針對這個困擾行業多年的難題,團隊逐步找到了解決方案。
團隊先后解決了大豆蛋白組分分離、大豆蛋白功能基團的修飾與加工、高濕擠壓大豆蛋白植物肉等多項關鍵技術,還創制了相應的新型植物肉加工設備。
為了讓植物肉更像肉,團隊通過獨創的梯度控溫控壓技術,配合動態配比工藝,成功構建出可靈活調控的高水分擠壓植物肉。張照楠說,這就像給大豆蛋白裝上了“智能調節器”,既保持高蛋白營養,又能模擬真肉的纖維紋理和爆汁口感,讓植物肉在質構上無限接近動物肌肉。
“我們的袋裝植物基午餐肉已經實現產業化,在線上銷售效果不錯,尤其得到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費者喜愛。”張照楠拿著一袋綠色包裝的植物蛋白午餐肉告訴記者,團隊已在植物肉、植物奶、植物飲料等多個方向與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
在科研團隊中,張照楠有個特別的稱號——課題組“大管家”。她的工作日志裡,既記錄著協調研究生實驗進度的細節,也標注著與安琪酵母、上海植冉等企業對接的時間節點。從試劑瓶的規范管理到百萬級合作項目的推進,每個環節都鐫刻著她的專注。
最近發表的中國科學院一區論文,正是她工作的一個縮影。在幫助團隊申請植物肉加工領域創新專利的同時,她還系統梳理了高濕擠壓技術參數,為行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科研轉化就像接力賽。”她指著生產線照片說,“我們要確保實驗室的每項突破都能順利交接到企業手中。”
談及未來規劃時,張照楠的眼中滿是憧憬。在團隊負責人隋曉楠教授帶領下,他們正將研發觸角延伸至植物發酵領域。實驗室的發酵罐裡,大豆蛋白正在經歷奇妙轉化——未來,這些乳白色的液體將變成植物基酸奶、冰淇淋,甚至是能拉絲的發酵乳。
“植物基食品的邊界遠比我們想象中廣闊。”她輕輕攪動試管中的樣品,“就像大豆蛋白的分子結構充滿可能性,我們的創新也永無止境。”(記者 朱 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