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萬裡行”系列訪談
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弘揚教育家精神,培養強國之師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平台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裡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武漢大學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教育家精神作為加強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遵循,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構建教育家精神師德教育培訓體系,厚植教師家國情懷
張平文表示,武漢大學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時代特征和精神內涵,全力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激勵全校教師上好“鑄魂育人”精品課,爭做立德樹人“大先生”。
“學校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教師頭腦,構建以教育家精神為主題的師德教育培訓體系,將教育家精神作為教師培養培訓的‘必修課’,通過理論學習、專題研討、國情研修、實踐鍛煉等‘4+N’系列師德教育方式,厚植教師家國情懷。”張平文說。
在提升教師數智素養方面,張平文介紹,學校牽頭成立了“數智教育實踐創新聯盟”,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發布《數字教育全球十大熱點問題》,加快數智技術賦能教學的日常實踐,探索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與教學創新的新路徑,幫助教師突破傳統角色。
張平文表示,學校始終堅持用優秀教師典型引領群體發展。2024年,李德仁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學校迅速發布學習文件、舉辦報告會,號召全體師生學習其堅定信仰、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以及樂教愛生、無私奉獻的育人風范,讓教育家精神可觀可感、可學可行,為實踐落地提供標杆。
多維度持續發力,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
“教育家精神不僅要成為教師的‘心之所向’,更要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張平文表示,高校需從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多個維度持續發力,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
當前,各國都在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應積極探索新的標准和路徑,構建新的底層邏輯和教育生態。張平文認為,在培養目標上,高校要從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能力塑造”﹔在育人理念上,要從重“學科規訓”到重“學生受益”﹔在組織架構上,要從“單一分割”轉變為“新興交叉”﹔在教學方式上,要從“教師傳授”轉變為“自主探索”﹔在考核評價上,要從“分數為王”轉變為“多元綜合”。
“近年來,武漢大學以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塑造為重點,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在全國率先提出系統化、體系化的數智人才培養方案,為推動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作出了新的探索。”張平文介紹。
張平文進一步表示,高校應系統化開展有組織科研,大力推進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進一步加大重大科研項目的組織、策劃和培育力度,充分發揮高校大師薈萃、高層次人才雲集的重要優勢,集聚各方力量,形成跨學科、跨單位的協同攻關機制,建立“專業知識點-思政映射點-能力培養點”三維矩陣。
社會實踐在教師成長和學生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張平文談到,社會實踐有助於塑造教師基本職業價值觀,提升社會認知與共情能力,反思教育本質、促進教育理念更新,還能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通過社會實踐,教師可從“書本傳授者”成長為“真實世界的引路人”,讓教育更具時代性、生命力與社會價值。
提升教師數智素養,推動教師構建教學新模式
在談及如何推進數智賦能教師隊伍建設時,張平文表示,學校設定了“提升教師數智素養,服務數智教育改革”的工作目標,建立並完善教師數智教育素養培訓體系,推動教師構建基於數智技術的創新教學模式,為學校數智教育改革提供師資保障。
張平文介紹,一是通過抓培訓和競賽,點面結合,內外聯動,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以專題講座、實戰工作坊、教學觀摩與研討、數智教育大賽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師數智素養與人工智能應用能力。二是對新入職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等開展分層分類培訓,開發校本數智教育培訓課程,建設相關線上培訓資源。三是首創並主辦全國高校教師數智教育創新大賽,推動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課堂應用、校企合作和實踐教學,為教師提供數智教育創新設計的展示與競技舞台。
“數智技術不應是冰冷的工具,而應成為傳承教育精神的橋梁,通過沉浸式體驗、精准化分析和協同化生態等,為弘揚教育家精神提供更多創新路徑,讓教育家精神真正‘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張平文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