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

“古人真会玩”有何文化意蕴

蔡丰明
2025年07月25日09: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佚名《马球图》(唐代)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供图

  游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几乎所有人都接触过游戏。襁褓之中,拍起手掌,蹬动双腿,做出天真动作;走进学校,课余和同学们玩老鹰抓小鸡、躲猫猫;到了老年时代,闲暇之余,许多人也会玩棋牌类游戏。

  过去,较少有人来专门探讨游戏。游戏很难在学术研究的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文化热”不断高涨,特别是通俗文化、娱乐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游戏也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文化心理学家认为,动物运动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内在地要求动物不断运动,使其产生一种运动欲,这种欲望一般在物质追求的实际活动中得到满足。当功利性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欲时,动物就会自发地“无目的”地运动。功利活动过量时,机体又需要紧张后的放松,这时动物会表现出消闲式的“无目的”运动。这两种“无目的”的运动,便是游戏产生的生理机制。

  娱乐性、规则性和文化性是游戏的基本特点。游戏活动后,人们会产生愉悦、舒适、兴奋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所有游戏都必须在一种事先规定的、为大家所遵守的规则中进行。古代节日习俗中有诸多娱乐活动——蹴鞠、击球、射箭、斗草、登高、走月,其中蹴鞠、击球、射箭、斗草都有一整套固定的活动规则,因此是游戏活动,登高、走月虽然也有娱乐性,但因随意性较强,不能称之为游戏。

  人们常常按照自己的要求、目的来设计和进行游戏活动,在从事游戏活动时,把自己的主观精神和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因此,游戏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是其文化性所在。据文化人类学家考察,一些高等动物也有与人相似的“游戏”活动。区别在于,动物游戏不能体现自我价值,所以不具有文化性,只有人类游戏才是具有文化学意义的娱乐活动。

  中国游戏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史料记载的先秦时代斗鸡、走狗、六博、踏鞠等古老游戏形式算起,中国游戏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如果从发掘的考古材料来看,中国游戏史一直可以推演到遥远的原始时代。《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记录的就是中国古代纷繁多样的游戏形式,多姿多彩的游戏场景以及形形色色的游戏轶事,它们组构了一幅长长的、色彩绚丽的中国游戏史画卷,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独特创造。

  游戏史与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关系密切。社会条件、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戏活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特点;各种独特的游戏活动,又会在各个层面上影响和作用于社会。而今,虽然许多古代游戏的身影已经湮灭了,深藏于这些游戏中的文化意蕴却是持久的。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5日 20 版)

(责编:李昉、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