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生:畢業后,這樣成為“能工巧匠”……

“金三銀四”春招季來了。大批年輕人在職業賽道上蓄勢待發——他們即將從職業院校走向職場,手握一技之長,在智能制造、非遺傳承、電商物流等領域大顯身手,一步步成長為“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高度重視,一系列利好政策頻出,職教生的職業前景正被重新定義。面對就業市場,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有哪些?記者通過光明日報官方微博征集學子提問,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答疑釋惑。
盡快補齊能力短板的五個建議
學生提問:我學的是數控技術專業,但在實習中發現,自己所學技術遠遠達不到企業的要求。我該如何盡快補上這一短板?
浙江師范大學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唐林偉:在新一輪科技變革影響下,如今的行業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學生剛開始面對真實工作場景時,有此感受很正常。學校教育更多是職業准備教育,而實習和入職前的企業培訓則為學生提供了從學校到職場的“橋梁”,學生要抓住實習、培訓機會,認真學習企業先進技術,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話說回來,能認識到這種差距,本身也是一種成長進階,就像游戲角色突然發現了新地圖,雖然暫時打不過“高級怪”,但只要努力,升級之路就在眼前。
這裡給有同樣困惑的職校學生支幾招。
第一,把學校當作“根據地”。盡管技術落后於企業,但學校教授的理論知識可以為新技術學習提供“作戰地圖”,有助於大家系統思考實踐難題,據此優化行動策略。在實習實訓中遇到問題時,有必要翻翻書本尋找理論支撐,或者找學校老師提供思路啟發及技術指導。隨時與學校老師交流,還能為學校課程更新及時提供反饋信息,為母校的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第二,把企業“師父”當作“向導”。企業“師父”實踐經驗豐富,積累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職場經驗,對行業發展有較強敏感性。大家不僅要虛心向他們學習“獨門絕技”,積極參與項目實踐,還應把“師父”當作引領職業生涯發展的“向導”,讓未來之路走得更遠更順。
第三,把AI當作“私人助教”。設備報錯代碼看不懂?立刻拍照上傳,請AI幫你翻譯報警代碼,再給出3個常見處理步驟。不敢碰工廠的精密焊機?用AI搭建數字孿生車間,它會根據真實參數模擬焊接效果,錯了就“時光倒流”重新來過……大家應不斷提升與AI合作開展工作的能力,它將成為你最好的“私人助教”。
第四,把線上資源當作“隨身外挂”。如今,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種知識或技術,幾乎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優質教學資源。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有上萬門在線精品課程,其他網絡平台也為大家學習各種技能提供了便捷的學習資源。大家需用好這些免費的“隨身外挂”,成為一名高效的終身學習者。
第五,把同事變成“隊友”。職場不是單機游戲,組隊打怪效率更高。要向技術高手多請教學習,更要打造學習共同體,建立實習生虛擬學習平台,在分享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持之以恆方能成為崗位需要的“技術能手”。
越來越多崗位認“能力”而非“學歷”
學生提問:學長們說,我們干技術的都有職業“天花板”,發展后勁不足。真是這樣嗎?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匡瑛:技術工種是否存在“天花板”,關鍵在於如何看待職業發展路徑。過去,技能崗位的成長空間確實有限,許多職校畢業生進入工廠或企業后,往往停留在一線操作層面,上升通道不夠通暢。然而,隨著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技術人才的成長路徑正被重新定義,技能型人才上升空間也在不斷拓展。
從政策層面來看,職業教育體系正向縱深發展,高技能人才職業成長路徑愈發清晰。近年來,我國推動“職教高考”“新八級工”制度等改革,職教畢業生不僅可以通過職教本科等方式繼續深造,還可以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認証、技師評定等方式實現職業晉級。許多行業已經打破了學歷“天花板”,越來越多的崗位認“能力”而非“學歷”。
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技術崗位正在向智能化、復合型方向升級。傳統的“手藝活”正在與人工智能、數字化深度融合。以制造業為例,過去一名普通鉗工只能在鉗工的進階路上發展,但如今,掌握數控編程、工業機器人調試、智能制造技術的技工,已能向工程師、設備管理、工藝優化等崗位邁進。
從個體發展角度來看,技術崗位的成長關鍵在於持續學習和能力拓展。職業發展不是靜態的,技能工人如果滿足於基礎操作,確實會面臨發展瓶頸。但如果能在技術深度、管理能力、行業前沿等方面不斷提升,在崗位上不斷成長,就能開辟更多職業可能。許多高技能人才起點並不高,但通過不斷進修、考取更高級別職業証書,逐步成長為行家裡手、技術骨干,甚至創立自己的工坊、工作室,成為“技能創業者”。例如,全國勞動模范高鳳林,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航天發動機焊接專家,攻克多項核心技術,成為國家級技能大師,並帶領團隊培養出眾多高端技術人才。因此,技能型人才成長遠不止一條路徑,關鍵在於能否不斷提升自我,順應行業發展趨勢。
技術技能人才的價值正在被社會重新認知,高端技能人才的收入、社會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據人社部統計,高級技師薪資已與工程師崗位持平,部分高技能人才年薪甚至超過本科畢業生,技能型人才薪資分配模式正在逐步向市場價值導向轉變。因此,職校生完全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發展方向——既可以向更精尖的技術領域邁進,也可以向管理、研發、培訓等多元崗位延展。
“多次學習、多次就業”將成常態
學生提問:我心裡總覺得職業院校畢業生“低人一等”,身邊好多同學都選擇參加升學考試。我是否也該像大多數人一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聶偉:是就業還是升學,學生及家長應根據自身教育收益、學習成績、家庭狀況等因素進行科學研判、理性選擇。就業和升學的區別主要在於:選擇就業等於立即有了經濟收入,學生會隨之轉為社會人,承擔起相應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選擇繼續升學,則有助於學生進一步提升知識水平與技術水准,持續完善自身的能力結構,向著高水平技能人才邁進。這兩種選擇,只要符合學生自身意願和客觀條件,都應該被尊重。
就業和升學,其實是不同層面的學習。工作,是將個人融入社會大學中學習,是對學校學習的補充和完善,是個人經驗的積累和才華智慧的沉澱,在實際職業崗位中摸爬滾打,會使年輕人更接地氣、更加沉穩,從而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升學,則能夠接受更加系統、更為高階的教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潛力。需要看到,也有部分職校生選擇升學,是為了獲取更強就業競爭力,其中不乏對“第一學歷”的憂慮。其實,國家相關部門專門澄清過,並沒有隻認“第一學歷”相關要求和說法。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相關體制機制越發完善,用人單位也愈發理性,選人用人不再“唯學歷”,而開始“重能力”,為廣大職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大空間、更多可能。
今天,技能型社會、技能人才的理念逐漸被更多人接受,職普融通路徑不斷拓寬,“多次學習、多次就業”將成為常態。大家大可不必糾結於初次就業的學歷層次高低,而應該轉向自我審視:是否真的有學習需要與動力。隨著職業教育體系越發完善,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有進一步學習需要的學生可以隨時回校回爐學習。近些年,一些本科院校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接受技能培訓,謀取更好職業,便是例証。
就業,是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然,對每個學生來說,就業都是重要的人生十字路口。但無需從眾,更無需焦慮,而是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理性選擇。隨著教育強國建設加快推進,教育機會越來越多,教育資源愈發優質,人才評價愈加多樣,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各類人才都會有用武之地,都會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價值體現。
畢業生啟動創業要有合理“時點”
學生提問:我學的是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后想創業,開網店搞直播。為此我要做好哪些准備,又該如何獲得社會各方的幫助?
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萬學教育董事長張銳:開網店搞直播是畢業生啟動創業的方式之一,但如果沒有創新模式,將會面對異常激烈的競爭。從職業發展階段來看,就業是標准模式,創業則是復雜的高階模式,難度遠高於就業。作為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一定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否把創業當作畢業后的第一步,還取決於自身創業綜合能力水平與構建的商業模型。
大部分優秀創業者,畢業后都會先到某個行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工作,在觸及行業先進技術或模式的企業環境與任務中拓寬視野、錘煉能力、發現商機並初步構建商業模式,然后組建核心團隊,再正式啟動創業。按照這樣的軌跡踏上創業路,會在更堅實能力與資源基礎上,實現更高質效的創業。
綜合來看,畢業生啟動創業要有合適的“時點”——應是在深度研究與把握目標行業前沿機會及關鍵資源后,初步構建具有創新優勢的商業模式與技術方案。同時,通過足量復雜任務訓練,將創業必需的多項高端能力提升至比較優秀的水平,並凝聚志同道合的核心團隊成員。
因此,我建議有創業意願的畢業生,可先爭取入職某家目標行業優秀企業,通過足量高階任務潛心修煉一段時間,完成對相關領域核心業務全面、深度的實際操作訓練,掌握相關領域的商業策略與方法,構建全體系的執行方案、營銷方案、多元推廣方案等。此外,還應學習“數字人”與AI輔助等數字智能化工具與方法,為創業配上“助推器”。
在創業籌備階段,學生還需召集創業初始核心團隊成員分配前期籌備任務,並深度訪談至少十位同類項目的成功創業者。在制定商業計劃並經過多輪研討完善后,可選擇市場基礎資源與政府支持力度相對大的地區注冊公司,籌集啟動資金並鎖定部分天使投資人。后續通過核心工作前置達到預定目標,並基於初次業績和商業計劃啟動天使融資。
腳踏實地,是成功的唯一選擇。青年群體思想活躍、沖勁十足,既體現在認知層面的開放思維,也表現為實踐領域的主動探索。通過以上環節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壯筋骨,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才能在拼搏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
(記者 晉浩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